杨键民

+收藏:http://jianmin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章武读山
2011-04-05    浏览(496)    作者:杨键民    来源:杨键民 官方网站

章武读山

 

40多年前,章武在业师黄曾樾那里第一次听到阿尔卑斯山、喀尔巴阡山、高加索山、安第斯山和乞力马扎罗山等世界著名山脉,萌生了一个久久的渴念:遍游天下名山。数十年过去,章武爬了多少座山呢?据他说,130多座。

对于名山大川的向往,任何一位背负行囊的行者都会有实现的一天。章武的《一个人和九十九座山》(海峡文艺出版社)告诉我们:山外有山,爬不完的,永远是人类的梦想。章武和山的对话,选择的是仰瞻、亲近、皈依乃至感恩的文化姿势。我时常跟他面对面地谈论起某座山峦,他的眉宇之间掩不住的总是某个没有写完的段落。

读山,成了章武一生中一个重要的情节。

谁说不稀罕山呢?山,带来了哲学和宗教,也带来了文学和艺术。无论巍峨参天还是小令一节,山都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。远读其苍茫,近读其清幽,精读其豪放,细读其深沉。章武读山,读出了一种大开大合。华山的险峻、黄山的神奇、武夷山的秀美、昆仑山的高远和泰山的安稳,都有些鬼斧神工的故事。仅仅说出那些故事就够了么?章武不辞千里迢迢的觐见,山的一幕幕纵深被拉开了,他用一种特殊的文化感觉招呼了千峰万壑。可以想象,他脚下踩住的,时常是一节千古的神话。我曾经在从拉萨到西宁的“天路”上,目睹了昆仑山的雄姿。章武是在青藏公路上被昆仑山“注视”了,那是一种“粗狂、狞厉、原始、拙朴”的注视,“一种在苦难中挣扎而奋起的悲壮之美”的注视。其实章武并没有登上昆仑山,他只是遥望。遥望对他来说肯定不是呆在历史或故事的某个段落之外,这个段落出没在章武的视野中,于是就有了心灵上的开合。在山的深处,隐藏着章武的一双灼灼的眼睛,这双眼睛时时在窥破山的所有秘密。章武对于山的凝视所带来的联想构成了一种美学破译:

 

    除了脚印,什么也别留下;

除了云彩,什么也别带走。

 

这种美学破译是有重量的生存方式,在章武的视界里,任何对于山的风尘仆仆最终落脚的都是成熟和凝重。一个人和九十九座山的对话,其实就是无法抗拒的遭遇。可以肯定,读了这一批散文,我大概能够读到章武的笔触下面隐藏着的一种纯粹的文学指向:山,是完全可以呼唤并走去的。《古兰经》里的这句话,点亮了章武,也点亮了我们。

由此,我想到了一个词:神秘。

章武看山、读山,始终保持了一种人与自然、人与历史的对话形式,并且保持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话语类型。山,不断地悬浮在章武的语境之上,然而,某些神秘感随之被驾驭了出来。雁荡山灵峰白云庵里那位女方丈“空影”,她的身世如同灵峰那样神秘莫测。一切是如此地安静,无声无息。然而,“空影”这个法号则让章武感到是“一默如雷”:

 

我的眼前升起了一片迷雾。我的脑际一直漂浮着“空影”二字。我不知对此如何诠释。我想起昨夜灵峰的神奇剪影,难道这一切全是佛国里虚无缥缈的幻影?

 

对此,章武没有继续追索下去,过度的追问很可能剪断山的凝重。章武时时潜行在山的某个腹地,仅仅是为了深度领略和探究山的所有秘密么?在他的这些散文里,我时常在寻找那里的某些凝练的一击,为的是听到它们的绵绵不绝的回响。袁枚当年在《游武夷山记》里提到的“自幸其游,亦以自止其游也”,我想在章武这本读山的散文里,同样是能够找到的。

标签:章武读山
分享:
下一篇:福州与山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